close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作者: 林秀澧, 高名孝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5/03/11
語言:繁體中文

臺北市身為臺灣首善之都,臺灣的都市發展,多參照臺北市訂定的制度或模式,作為各地發展的依歸。但臺北市由於歷經多種時代性 的因素,造成各地發展不一,終究需面臨改善、保存、更新等都市議題,但每個區域又有著各自不同的問題需要面對,造成改革往往窒礙難行。

  從歷史角度看,二次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歷程與戰前日據時期都市計畫密切相關。臺北市現代都市計畫歷程濫觴於十九世紀末,並在一九三〇年代初步入新的里 程碑。十九世紀末開始的臺灣城市規劃應是內容較為侷限的「市區改正」,並非真正完整意義的「現代都市計畫」,然而已經對百年來臺北城市空間的現代化奠下基 礎。一九三〇年代初期啟動的都市計畫,是日本殖民政府官僚在西方現代都市計畫理論的指導之下,在臺灣試行的計畫,具有高度的實驗性,卻對今後臺北城市空間 的構成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

  一九四五年臺灣政權易手,導致既有都市計畫制度、人員與執行產生某些變革,但整體而言,臺北市既有都市計畫體系並未產生根本性改變,反而因為戰後重建與新移民大量湧入累積了不少的「都市問題」,對既有的以及下階段的都市計畫體制進行挑戰。

  一九六〇年代是戰後臺北都市計畫體制更異的第一個關鍵期。從一九六〇年代初引入聯合國專家的指導、都市計畫體制本土化的試行到臺北市改制院轄市後的觀 念與體制革新,為戰後幾乎陷於停滯的都市計畫推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接軌了高度經濟發展時期的一九七〇年代與一九八〇年代。 一九九〇年代臺北市都市計畫體制再次進行大幅更易,其標誌性的作為就是在一九九三年將原有都市計畫處擴大改制為都市發展局,同時都市設計也在隨後逐漸成為 體制的一部份。這時期臺北市都市計畫面臨的是全球化的挑戰、市民集體力量的快速崛起與城市再發展的問題叢結,已無法如之前一樣,藉著外國理論的輸入來解決 問題。藉由都市計畫的在地實踐領頭來重構理論,變成是最急切的問題。

  本書選定臺北市二十三個重要發展區域,彙整自二次大戰後,臺北市發展的重要歷史照片及規劃資料,將區域改革進行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採取的規劃手法,深入淺出的忠實呈現。

詳細資訊 點我 點我 點我 點我 點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明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