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首都

痛苦的首都

如何美麗的靈魂,久置於瓶中,
也不過是痛楚的標本,受囚般活著
所有內心無法到達的所在,即是我痛苦的首都

「文明,始於兩人之間的細節。」
時報、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雙首獎得主
以愛與苦營建自我──新生代詩人波戈拉

  《痛苦的首都》就包括了〈隱形城〉、〈不在場證明〉、〈幽靈的自述〉、〈瓶中文明〉、〈戀人索引〉等五個短輯。這裡頭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形式, 唯一比較規則的,就是在每個短輯之前,引用一位前輩詩人的詩句,一方面好像用以點出每輯主題的旨趣或淵源;一方面似乎也向這些他所喜歡的詩界同好致意。

  但是整體而言,波戈拉的風格還是相當明確而一致的:孤零的獨白與告白語法、無所不在的,面貌模糊、屬於流質的缺席的第二人稱、鮮明的複沓與節奏、向內的意識或對心情底層的省察與刻畫,全書瀰漫著一種陰鬱、頹廢的氛圍,來自一個纖弱、敏感的靈魂和十分陰性的氣質。

  這些濃烈又冷清、耽溺又清醒的詩句發出了什麼樣的訊息呢?基本上,這是一本有著波戈拉獨特印記的情詩集。〈隱形城〉是絕望又療傷的情詩,〈不在場證明〉則是心情早於〈隱形城〉的更純粹的情詩;愛戀中的甜美汁液與堅定的盟誓和信賴還滋潤著作者的詩句。

詳細資訊 點我 點我 點我 點我 點我

  是的,從這本書看起來,愛情,特別是愛情中的複雜情緒,應該是波戈拉急切要定義自己、重建或修復自己最初也最主要的動力。他有時把自已投射於一 個更可親、可愛的對象,有時把自已的耽溺與傷口暴露在自省的顯微鏡下:回憶的時候,那些最細楚的感覺都被召靈回來,孤獨的時候,他更意識著自已被傷痛染 色、顯影的存在。而這些在詩句中呈現出來的線索,都在幫我們指認出這樣一個人,以特有的感情元素或特有的情感態度定義出一個理想的詩人,波戈拉。(節錄自 推薦序〈以愛與苦營建自我〉羅智成)

作者簡介

波戈拉

  一九八五年生,高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畢。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獎項;詩作散見報紙副刊,並入選2008、2009台灣詩選。

  在時間裡,我仍揣想眾多細節之寓意。
  仍感謝生活的總和皆如此有機。
  先有不好言說的孤獨,然後有字,才有自製文明的勇氣。
arrow
arrow

    明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